Event Fees 費用

  • Members 會員/學生 (全/兼讀): 
    • 半天日程 Half-day pass: $400
    • 一天日程 One-day pass: $600 (全一天或兩節半天)
    • 兩天日程 Two-day Pass :$1,100
  • Non-members 非會員: 
    • 半天日程 Half-day pass: $600
    • 一天日程 One-day pass: $900 (全一天或兩節半天)
    • 兩天日程 Two-day Pass :$1,600
我們珍惜與您並肩同行的機會,周年會議除特設會員專享費用優惠,今年亦顧及尚未成為會員的朋友,但凡於報名參與會議同時遞交會員申請,均即時享有會員專屬的優惠。
spac

Event Registration 報名

Application 報名

Space

Spac

Full Program 兩日議程表

時間

第一日:2022年1月8 日 (星期六)

9:00 – 9:15 登記
地點:FJ301
09:15 – 09:30

09:30 –
11:00

開幕歡迎辭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 魏素華博士


主題演講一 細聽家家那本難唸的經、探索戶戶那池盼望之泉
講者:秦安琪博士
地點:FJ301

11:00 – 11:15 小休
11:15 – 12:45 主題演講二:演講二: 敘事治療之「最、醉、罪」
講者:丁惠芳博士
地點:FJ301
12:45 – 14:15 午饍
14:00 – 14:15 登記
14:15 – 15:15 下午工作坊 – 第一時段:

1.1 Be Water 敘事有序
 —  講者:竺永洪先生
— 地點:QR402

1.2 敘事理念與青年戒毒工作
 —  講者:梁瑞敬博士
— 地點:QR504

1.3 敘事治療小組的上文下理
—  講者:列小慧博士
— 地點:QR403

15:15 – 15:45 小休
15:45 – 16:45 下午工作坊 – 第二時段:

2.1 接通「隱蔽」的青年——好奇心的重要性
 —  講者:趙德財先生
— 地點:QR402

2.2 「有計傾」促進家庭和諧之提升青春期父母親職效能
 —  講者:張鳳儀女士
— 地點:QR504

2.3 生命的姿彩: 以敍治療提升生命質素
—  講者:周愛華博士
— 地點:QR403

17:00

 時間

第二日:2022年1月9日 (星期日)

9:00-9:30 登記
— 地點:FJ301
9:30-11:00
主題演講三 :香港敘事治療刊物的系統回顧
講者: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研究委員會 (陳德茂博士、劉志遠先生)
— 地點:FJ301
11:00-11:15 小休
11:15-12:45 工作坊:以禮相待: 以敘事治療發掘生命智慧及文檔存承
 —  講者:劉玉琼博士、黃綺薇女士
— 地點:FJ301
12:45-14:15 午饍
14:00-14:15 登記
14:15-15:15 第二天工作坊 –下午時段:

3.1 敘事社群共行 – 與曾做出偷拍人士共同對抗問題的理念與實踐(以明愛朗天計劃為例)
 —  講者:江寶祥先生
— 地點:QR402

3.2 媒介敘事工作: 理念、技巧、實例
 —  講者:陳智達博士
— 地點:QR504

3.3 非同住爸爸們的非凡故事
—  講者:李慧敏女士、何美紅女士 – 家福會
— 地點:QR403

15:15-15:45 小休
15:45-16:45 座談會:

《家家有故講:敘事理念在香港 》


閉幕及總結

— 地點:FJ303

17:00

Keynote Speech Details 主題演講詳情

主題演講一:<細聽家家那本難唸的經、探索戶戶那池盼望之泉>

講者:秦安琪博士

<細聽家家那本難唸的經、探索戶戶那池盼望之泉>

回想Michael White於2001年在香港進行首個公開的敘事工作坊,過去20年有賴愛好敘事的朋友致力學習、實踐和推廣敘事理念,亦與無數的個人及家庭同行,讓他們的生命不樣,發現一個「與以往不一樣的他」。透過「細聽家家那本難唸的經、探索戶戶那池盼望之泉」,邀請您一同回顧敘事不同的概念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及與我們相遇的個人和家庭。


秦安琪博士為敘事輔導員、督導及研究員、Dulwich Centre國際培訓團隊成員。曾任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青年研究實踐中心主任。 2004年她與一群熱愛敘事的伙伴在香港設立敘事初階課程。過去20年除致力推廣香港、澳門、臺灣及內地的敘事實踐之外,秦博士與德威曲中心合作設計香港首個敘事一年課程,至2017年退休前她為該課程的香港統籌。

主題演講二:<敘事治療之「最、醉、罪」>

講者:丁惠芳博士

<敘事治療之「最、醉、罪」>

敘事治療作為個人/家庭治療,近年受到相關專業人士的關注及熱衷學習,務求盡量發揮敘事治療以「說故事改變生命」的效果。丁博士的專題演講會提綱挈領地指出敘事治療之「最、醉與罪」。「最」是指敘事治療自Michael White 創立以來一直堅守的信念,如對人的極度尊重與信任;「醉」是指敘事治療令人醉心的哲學、理念和實踐技巧。丁博士會進一步分析對敘事治療之「最與醉」的追求可能在現今香港的宏觀環境來看會是一種「罪」。


丁惠芳博士為前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從事社會工作/輔導學教育及研究逾30年。自2000年起,丁博士在香港、澳洲、英國及美國接受敘事治療的培訓,並於2004年及2014年相繼取得「敘事治療及社區工作」深造文憑及碩士學位。除了在大學及不同社福機構開辦課程教授敘事治療的理論和實踐外,她亦與前線社工合著過數本實務性的書籍,闡釋如何運用敘事治療協助青年人及精神康復人士尋回自己喜愛的生命故事。

主題演講三:<香港敘事治療刊物的系統回顧>

講者: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研究委員會(陳德茂博士、劉志遠先生)

Your Content Goes Here

<香港敘事治療刊物的系統回顧>

敘事治療在香港已經開展了超過20年,除了實務外,研究在敘事治療的發展佔一個很重要位置,究竟有關敘事理念的研究發展情況如何?而往後又應該何去何從呢?正是是次演講探索的主題。 本主題演講旨在探討香港敘事實踐相關的學術文章和出版刊物的發展。我們分析了自 2000 年以來在香港出版的內容和其他出版刊物,當中重點關注「誰是作者?」 以及「發表了什麼樣的文章?」這兩個問題。透過參考出版的刊物了解香港敘事實踐的發展,而這發展像地圖一樣提供了一些路向讓我們了解敘事治療如何在香港本土文化中實踐。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研究委員會(陳德茂博士、劉志遠先生)

陳博士是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和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前總監,同時也是香港婚姻家庭治療協會的董事、註冊臨床督導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亞洲家庭治療學院院士。過往十多年都致力於敘事理念之學習、實踐、教學及研究。陳博士於2009年在德威曲接受敘事治療的培訓,及後於2019年於完成墨爾本大學的敘事治療碩士課程,盼望能將敘事治療應用於有特殊教育需求孩子的家庭上,尤其關於讀寫障礙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劉先生是播道書院社工團隊的主管,同時也是香港婚姻家庭治療協會董事、臨床督導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美國婚姻和家庭治療協會授權的督導和臨床院事。在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與實踐中心接受敘事治療培訓,其致力將敘事療法應用於學校環境,尤其是讀寫障礙學生。

 

工作坊:<以禮相待: 以敘事治療發掘生命智慧及文檔存承>

講者:劉玉琼博士、黃綺薇女士

Your Content Goes Here

<以禮相待: 以敘事治療發掘生命智慧及文檔存承>

大部份的治療派別都專注人或家庭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敘事治療卻使我們看見問題、痛苦、無助、無奈的同時,發現當事人的生命智慧、反抗、和堅持。

願意和你分享及見證這些生命智慧,與如何運用文字或圖畫的檔案紀錄,使這些智慧得以流傳,利己利人。


劉玉琼博士、黃綺薇女士

劉博士現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為資深的家庭實務工作學者、實踐者和訓練員。劉博士特別關注家庭在社會轉變中所承受的挑戰,並透過臨床輔導、實務模式的革新及政策倡議等介入提昇家庭抗逆的能力,多年來亦致力以家庭為本的理念,發展針對學童拒學現象及促進離異家庭的家庭適應的本土實務模式。

黃綺薇女士為註冊社工、插畫工作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曾於不同中學駐校,並於意外懷孕支援中心及青年家舍進行輔導工作。2013年隨家人移居紐西蘭,在澳洲修畢敘事治療及社區工作碩士,從此結下不解緣。回港後,繼續參與香港、台灣、西班牙等地的敘事研習實踐。

Workshops Details 工作坊詳情

Day One Workshops 第一日工作坊

第一天下午工作坊 – 第一時段:1.1

講者:竺永洪先生

古語有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當服務使用者對自身面對的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敘事實踐如何像水般而又有序地協助服務使用者發掘「威水史的我」去面對「受問題影響的我」。此工作坊會分享敘事實踐者如何遊刃有餘地運用敘事實踐於不同的類型的對象,如水一般有序地敘敘事。


竺永洪先生為資深社工,從事青少年事工超過20年,現督導幼兒、青少年、家庭及戒毒服務,對違規違法服務、衝突處理、和解服務、企業管理等素有研究。過去十年於不同的群體應用敘事實踐,對此尤有心得,亦獲卓越實踐在社福非主題金獎,及影響港澳政府機關對敘事實踐的應用,同時獲邀於國際敘事期刋發表文章及錄製短片以分享經驗。

第一天下午工作坊 – 第一時段:1.2 < 敘事理念與青年戒毒工作 >

講者:梁瑞敬博士

< 敘事理念與青年戒毒工作 >

梁博士參考Michael White提出「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 的隱喻,採訪了一位年輕人,旨在了解他的戒毒歷程,還邀請一群家長作為聽眾來聆聽和肯定該年輕人的故事。 工作坊將分享此經驗,希望通過重述故事的過程,令故事能夠讓聽眾產生共鳴,對彼此的生命有所貢獻。


梁瑞敬博士第一次接觸敘事實踐,是於2001 年Michael White在香港舉辦的一個研討會,內容鼓舞人心。 翌年梁博士參加了懷特在浸會大學舉辦的進深培訓課程,並有幸接受了他的訪問,被敘事實踐的其中一種信念所吸引,那就是相信個人是他們生活中的專家,而敘事實踐以尊重的態度將人與他們的問題分開。 在過去的十年,梁博士一直參與教授敘事的課程,並與香港的服務使用者、從業者和非政府組織合作開展多個敘事項目。 當教學越多,她就越喜歡敘事實踐 ,亦越想向一起工作的人學習並聆聽他們的故事。 她發現縱然人面對困難,他們仍能以信念、毅力、知識和能力迎難而上,對生命仍然抱持著盼望和活力。梁博士被這些故事深深地觸動。

第一天下午工作坊 – 第一時段:1.3 < 敘事治療小組的上文下理>

講者:列小慧博士

< 敘事治療小組的上文下理>

是次工作坊旨讓參與者透過講者的分享和互動練習,掌握準備敘事治療小組的技巧和知識。


列小慧博士在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任教約20年,現為理大學生事務處身心健康及輔導部主管。

列博士是香港最有經驗的敘事實踐者之一,2003年於澳洲The Dulwich Centre修畢「敘事治療研究生文憑」,是該課程的首批畢業生,並直接師承於其創始人Michael White,學習敘事治療。

第一天下午工作坊 – 第二時段:2.1 <接通「隱蔽」的青年——好奇心的重要性>

講者:趙德財先生

<接通「隱蔽」的青年——好奇心的重要性>

工作坊將提供一個敘事框架,跟受社會退縮問題困擾的青年和家庭聯繫。「Hikikomori」一詞源自日語,指蟄居者,工作坊將分享講者與「hikikomori」合作的經驗,共同探究「hikikomori」的世界,探索隱密而含蓄的另類故事,反思並挑戰主流對隱蔽生活的論述,發掘局內人的知識、智慧和技能,以應對生活中的不同挑戰。


趙德財先生是一位喜歡探索生活的旅人。自90 年代初開展了社會工作者的職業生涯,在不同的社會服務機構工作時,有幸聯繫上不同背景的人(尤其是年輕人)。 2014 年,他與妻子一起撰寫了一本書,講述了他在兩年的旅程中遇上不同的人的故事。

他熱愛敘事實踐,並於 2019 年在墨爾本大學獲得敘事實踐與社區工作碩士學位。

第一天下午工作坊 – 第二時段:2.2 <「有計傾」促進家庭和諧之提升青春期父母親職效能>

講者:張鳳儀女士

<「有計傾」促進家庭和諧之提升青春期父母親職效能>

分享「有計傾」促進家庭和諧提升家長親職效能的五節家長工作坊內容及回饋。此工作坊目的是促進家庭和諧而設,特別是為育養青春期子女的家庭。家長可學習到青春期子女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檢視家庭衝突的模式及影響,從而學習梳理自己和子女的負面情緒,並發掘潛在的資源去重寫家庭故事。此工作坊以敘事家庭治療為本,透過參加者分享家庭的故事、挑戰、應對技巧、個人及家庭的資源和盼望,重拾感人的親子關係,並建構參加者所期盼的家庭關係。


張鳳儀女士現職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香港專業輔導協會的認證輔導師。擁有輔導學碩士及精神健康深造文憑。一直以來為情緒困擾、心理健康問題、婚姻和育兒相關的人士提供臨床諮詢服務,尤其是以敘事治療作輔導基礎;並於各中、小學培訓老師、社工及輔導員。 同時,亦在多家報紙撰稿,致力促進心理健康和正向的親子關係。

第一天下午工作坊 – 第二時段:2.3 <生命的姿彩: 以敍事治療提升生命質素 >

講者:周愛華博士

<生命的姿彩: 以敍事治療提升生命質素 >

正如心理成長和人類發展理論所說,每個人一生中有很多獨特和珍貴的經歷。要整合豐富的人生經驗,並重新體會人生百味卻是殊不簡單。敘事治療是其中一個整合人生的有效方法,它能幫助我們檢視人生經歷,重新細味當中的意義,並調整當下及未來的目標為期望。透過借助「生命之樹」的比喻,傳授關於敘事治療的理論知識和實務技巧,希望參加者能重新串連獨特的生命事件,對生命的存在和意義有新的體會。


周愛華博士現為香港城市大學社會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主要教授社會老年及輔導學的課程。她是註冊社會工作者 (RSW) ,敘事治療師 (MNTCW、Melb & Dulwich),並通過教學在研究、傳播和知識轉移方面追求卓越與個人、家庭和社區一起應用敘事治療 (NT) 的合作實踐。她研究NT 對不同群體的影響,包括面臨衰老的老年者(2016-18)、老年中風倖存者(Chow,2011;2013 ;2014;2017;2018)、慢性疼痛患者(2016-17 年)及其家庭照顧者(2017-2020 年)。她曾出版50多篇學術論文,及在國際及地區會議中發表60多篇文章。

Day Two Workshops 日工作坊

第二天下午工作坊:3.1 <敘事社群共行 - 與曾做出偷拍人士共同對抗問題的理念與實踐(以明愛朗天計劃為例)>

講者:江寶祥先生

<敘事社群共行 – 與曾做出偷拍人士共同對抗問題的理念與實踐(以明愛朗天計劃為例)>

主流論述聚焦於「偷拍者」為偷拍問題發生的源頭,容易令人認為問題之所以發生是「偷拍者」的自制力出了問題、病態、上癮,忽略社會文化制度中助長偷拍的系統性因素,亦令人遺忘「偷拍者」對抗問題的意向與行動。以敘事外化對話,重構「偷拍者」、「被偷拍人士」、「偷拍問題」三者在生活處境中的關係與性質,發現共同對抗偷拍問題的實踐方向與路徑。


江寶祥先生為註冊社會工作者、認可性治療師、敘事實踐者,早年從事學生、婚姻、家庭及暴力等輔導工作。自2005年起專注推動對抗性侵犯的輔導、倡議及專業培訓,開展曾於童年被性侵犯的成年男性輔導工作。自2008年至今,從事輔導「性侵犯者」工作,以社群共行一起壯大共同對抗性侵犯的力量。

第二天下午工作坊:3.2 <媒介敘事工作: 理念、技巧、實例>

講者:陳智達博士

<媒介敘事工作: 理念、技巧、實例>

媒介敘事工作 (Media-informed Narrative Practice; MNP) 是一種協作式訪談方略,主要演化自敘事治療及數碼媒體說故事。在敘事理論的基礎上,MNP揉合了新的技巧,有助受訪者表達、反思、策展、聯繫;應用範圍涵蓋輔導治療、人物專訪、個人分享、小組工作、社區教育等等。這工作坊將透過實踐案例、訪談錄像、練習、討論,為參與者介紹技巧、推介資源。


陳智達博士為註冊社工、現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研究環繞身分、敘事、媒介;曾任職學校社工、中學教師及從事資訊科技教學開發工作。陳智達在香港取得社會工作學士、戲劇文憑、哲學碩士等資歷,在英國倫敦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陳博士在理大任教的科目包括敘事治療、創新與社工教育、科技與心理社會介入等。

第二天下午工作坊:3.3 <非同住爸爸們的非凡故事>

講者:李慧敏女士、何美紅女士

<非同住爸爸們的非凡故事>

有一群爸爸在離婚後不能和孩子同住,他們很希望能夠見到孩子,但和孩子媽媽之間的衝突,孩子的抗拒和疏遠,旁人的不理解,這些都讓他們遠離自己期待成為爸爸的樣子。工作員2017年至今,用敘事小組的方式和50多位爸爸相遇,每個月定期聚會,見證爸爸們在為了「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爸爸」全力以赴,期待和大家分享。


李慧敏女士、何美紅女士
李女士為註冊社工,共享親職輔導員,現職香港家庭福利會,服務離異家庭、重組家庭的家長及兒童。有幸聽到許多經歷離異的父母們有血有淚,又有情有義的故事。相信每個經歷離異的人,背後都有許多未有機會被聆聽的珍貴講述,以及等待被看見的智慧和力量。並努力將這些來自父母或者孩子的聲音,帶出輔導室,帶到更多群體與社區中。

何女士為註冊社工,共享親職輔導員,現職香港家庭福利會,服務離異家庭、重組家庭的家長及兒童。多年來陪伴離異家長們走過一個個情緒的翻騰和生命的起伏。面對充滿沉重感情的述說以及父母之間明刀暗箭的衝突,相信專注聆聽和全然的接納,可以帶來療癒的陪伴。努力實踐承載深層感受的同時,透過敘述成就生命的轉化。